有時候你所認為的追求完美完美主義,並不一定是真的完美主義。

追求完美以及有完美主義的人,往往是社會上辛苦的一群。因為他們看什麼事情都會覺得有瑕疵,不斷的迫使自己更好,雖然在外界這些小孩是優秀的,但是這些成功又是多少血與淚所換來的呢?

其實你並不一定是真正的完美主義者,有研究者將完美主義分成兩種,第一種為「適應型完美主義」,設置高標準,努力追求成功,他們可以容許所有的過程中的失敗,也不會因為這樣傷害自尊。

另外一種是「非適應性完美主義」,他們追求的除了更好以外,還要避免犯錯。甚至他們追求避免犯錯的心往往大於追求完美。其實並不是完全健康的追求,更多的是一種自我批判、無價值感、無用感的表現。這代表的是一種人生態度:「如果我有更完美的外表,更完美的成績,更完美的朋友圈,那麼我就可以避免滔滔不絕的無用感、羞恥感與恐懼,我就可以逃離大眾對我的指責,還有負向情緒。」

這兩種類型往往只有一線之隔,都是明明都是想要做好,一種是可以在沒有心理負擔的情況下做好,而第二種卻是在恐懼、壓力、焦慮的壓迫下,不斷的逼迫自己做得更好。

就我的觀察,在華人社會中處於第2種的完美主義占絕大多數,身邊的朋友其實都不是因為心裡面真正對自己有這麼高的要求,比較像是在逃避父母的指責,害怕朋友的輕視,甚至會把身邊人的價值觀誤認為是自己的價值觀。

而這跟臺灣的社會脫不了關係,歸根結底它其實就是一種生活態度。而這種生活態度是從小養成的,我們或許不能從這一代做改變,可是未來希望下一代能有更大的空間,可以更多的包容與尊重,同時降低對成功的要求。鼓勵失敗的存在。這才是根絕第2種完美主義最好的方式。

從小到大都會覺得很難獲取稱讚,因為身邊的人都想要我更好而且很容易反彈,大部分的華人都認為只有批評才能讓人進步,因為批評會讓人看見自己的不足。卻忘記了孩子們已經在心裡埋下了一顆潛意識的種子,永遠覺得自己不足,不夠好,差勁而沒有任何價值。這樣的孩子在求學過程中會不斷的追逐成績,甚至會往偏道去追求快樂跟刺激感。比如說最近很有名的山上猴子,某一方面也是透過在山上騎重機來證明自己的價值與能力。

如果有一天這個社會可以用讚美來取代謾駡,鼓勵來取代責備,寬容來取代偏見,或許我們所謂的完美主義者,根本沒有現在社會上所能看到的這麼多。

另外我也在現代社會上觀察到第3種完美主義,比較像是思考上的完美主義,這些朋友們當無法達到自己思想中的完美時,便會產生挫敗感,而阻止他們往下一步去做,就會造成拖延症等等的問題。

而現在在看文章的你又是哪一種呢?
如果你是屬於第2種或者是第3種,你可以試試改變自己的想法,通過認知行為治療的方式,去轉換自己的生活形態,避免過往的焦慮、憂慮、恐慌、恐懼,還有一個又一個失眠的夜再次重現。

對我來說。最可以剷除這種錯誤心態根基的方法。就是肯定自己:「你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差,你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無用。」思考你在這個世界上所有一切你曾做出了貢獻,這邊的貢獻並不是說很偉大的成就,而是指在生活中一點一點微細的善意:「你今天是否跟人say hi ?你今天是否講了一個有趣的笑話?你今天是否自己把自己照料的好? 你是否有吃飯? 有好好睡覺? 你是否早起了? 或者是你今天特別的早睡覺?」這些都是可以拿來肯定自己的點。

其次可以詢問,我的恐懼從何而來?通常屬於第2種和第3種的朋友們,對於犯錯都會有恐懼感跟挫折感,這時候可以問自己,我的恐懼,我的挫折感從何而來,可以協助自己去捕捉過往的遺憾和創傷,做這個行為非常重要的是自我意識,要很清楚的告訴自己:「我並不是要去延伸過往的痛苦,並不是要去指責過往傷害我的人。相反的,我衹是要包容自己,給自己一個很大的擁抱,深深的把自己抱起來。」

可以透過走入記憶的方式,幻想當時所有的情景,讓成年的自己慢慢走入畫面裡,抱起曾經嬌小無力的你,同時告訴那個你:「你做的很好,你有你的苦衷,我可以理解你,有錯沒關係,我愛你。」

最後就是要落實在生活中,試圖去接受失敗,試圖去肯定自己的失敗,甚至願意去創造失敗。當你失敗的足夠多了,你就會發現,那也沒有那麼可怕。

同時在自己每一次焦慮的時候,都提醒自己放輕鬆,而不是遏止自己馬上停止焦慮。

根深蒂固的習性常常是難以在短時間更改的,如果很強烈的禁止自己,恐怕會產生反效果,會有更多的無用感和無助感。

相反,輕輕的一句提醒,把問題的源頭點出來,你的心會慢慢靠近你真正想要成為的樣子。

我很喜歡一句話:「如果你想要做一件事情,那麼你就要想想那是已經發生了。」在這樣的前提下,通常人的行為還有生活會趨向自己所想像的景物,可以幫助調整自己的日常行為。

追求完美沒有錯,你會是一個很負責,很認真的人,對於身邊也會有很多的好的影響,但是請不要過於苛待自己,愛自己才是人生成功的唯一法門。

arrow
arrow

    夏雨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