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讓我們變成如今的模樣?

我還記得高中時大家的樣子,青春洋溢的同時,帶著鮮活的急躁與憤怒。

但是,現在取而代之的是無助與憂鬱,當然,還是有憤怒的時候。

上大學之後,陸陸續續收到同學們的消息,不只一位開始看身心科、憂鬱、躁鬱、失眠…

曾經學校的風雲人物,帶領近百人社團勇奪全國獎項的她,我竟然看見她ig的po文,那是病床、點滴。她有佈滿刀傷的手,不知道第幾次嘗試自殺,多次被送入急診,她說:「感謝我的朋友這次又救了我。」

是什麼?讓我們變成如今的模樣?

從國小開始,我們這群「菁英分子」就像滾輪上的倉鼠一樣,能跑多快就跑多快,一課也不停歇。我們是泛泛倉鼠之中跑得最好、最有效率、分數最高的一群。在大家的眼中,我們是成功的、耀眼的。

但不管我們看起來跑得多優雅,都身負壓力。

大家都說成績好能有更多選擇,但我看見的,只有更狹窄的道路。我身邊的朋友,學業有一定成就的,都是讀二、三類組,不外乎醫牙電資、材料等…熱門科系。

反觀另一群朋友,設計、昆蟲、森林、寵物、大氣科學,他們更像是往自己的熱忱奔去。未來不管是做寵物復健、森林保育、自然解說,也都是很好的選擇。

在台灣,缺乏有同理心的教育

有句話說得很好:「現在的學校,教的是老師會的東西,而不是學生需要的東西。」老師無法設身處地,知道學生真正的需求。更無法用學生能理解的方式,有效傳輸知識。

在台灣的教育道路上,仗著肯努力、學習力強,外人看來我似乎一路順利。但我永遠記得,我第一次無法從體制內教育吸收知識的時候,是在一個早的不得了的時候。在國小一年級。

國小一年級,我學不來ㄅㄆㄇㄈ;老師跟我媽說明這件事情,我才在我媽每天數小時的訓練下,真正學會。

國小三年級,我的英文一落千丈,連ABC發音都有點問題,我第一次哭著要求上英文班。

國中,我也曾在自然科目上短暫感到迷茫,但我已經培養起了屬於自己的自學方式,幾乎無往不利。

高中,最讓我感到痛苦的是物理科,錯以為能在課堂中學到什麼,奈何老師的教學方法完全不適合我。從以前的自學經驗,我知道在學習的道路上,最大的敵人是情緒:「恐懼」、與「厭惡」。自知上課聽課只會讓這些負面情緒扎根、蔓延,我果斷的選擇做自己的事情。從此以後,我上課時都會抱著「張鎮麟物理參考書」自己讀。

上了大學,我發現成績最好的同學們也常常在上課時做自己的事情,或許是因為「自學,才是效率最高的方法。」

即使一路在教育之路上拔得頭籌的我,回想起學校上課的過程,也有滿滿的挫敗感,更何況是每一個身陷於台灣教育泥濘中的學生們呢?

芬蘭:我關心的不是菁英,而是最後一名的孩子

第一次看到芬蘭的教育時,是滿滿的讚嘆。

老師能富有同理心的傳輸知識,以最好懂的方式進行授課。進到新的部分之前,要確認全班都能理解。

跟台灣的教育跟著菁英的理解速度相比;芬蘭可以說是跟著最後一位理解學生的理解力再走的。

[針砭教育] 可不可以慢下來?停下來,更好!

除此之外,品格培育,同理心培養也是芬蘭幼稚園與國小教育最重要的一環。台灣的教育,像是用一個模具,用擠壓的方式,讓每個人在疼痛之中變成一樣的樣子,俗稱的菁英分子。

但芬蘭的教育,不只不壓縮你,還用營養液澆你,讓你盡情膨脹,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樣子。

客製化教學的背後,不是要讓你實現亞洲式的絕對成功,而是要讓你找到適合自己的相對優勢。

在台灣,第一志願是醫師,最優秀的一群人很可能都成為醫師。所以我們的醫療技術發展得很好。

而在芬蘭,你猜猜看,第一志願是什麼?

是老師,其中幼稚園老師很受歡迎。

因為成為老師,是一件榮譽,可以影響未來世界的小樹苗們,讓他們成長茁壯。而又以幼稚園老師品格教育、同理心養成的影響最大。就像植物一樣,越小的時候的栽培需要越審慎,畢竟根正苗不歪。

做人,比起優秀、成功,更重要的是,做個好人,做個對社會有益的人,做個開朗正向的人,做個富有同理心的人。

是不是很酷?

芬蘭的教育中,關心的不是菁英,而是最後一名的孩子。這代表了什麼?

代表與台灣積極推動的「個人的成功」與「菁英教育」不同。芬蘭在意的是「集體的成功」。比起台灣競爭下的總有人會失敗,成功者永遠要踩著無數失敗者前進;芬蘭說:我們可以一起成功,共同成功。

倘若有一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片天,職業無貴賤,人人平等。工作門檻不再如此之高 (學歷),而是實質能力與興趣,那該有多好?

印象很深的是,看了一名外國人的文章,他是做軟體的。他們公司的面試方式是專業心理與就業服務人員幫你做全面的心理測驗,與工作適配度測驗。他們基本上不太在意學歷,更沒有甚麼門檻。他們認為每個人的能力都差不多,如果你很喜歡一樣東西,你注定能學好。

所以對於他們來說,最重要的是心理健康、興趣與熱忱。

很久以前,我曾在部落格寫過,台灣地小人稠,加上地緣因素,急需培養人才,菁英教育不可不免。但我現在想說,我錯了!因為在目前台灣的教育體制下,隨著青少年自殺率不斷上升,如果我們培養出的是一群飽受心理疾患所苦的菁英分子,又談何成功? 又有什麼意義呢?

當成功,不能帶來幸福,而只有更多的追求與痛苦時,這樣的成功,不要也罷。

我們不一樣,怎麼可能用同樣的方式學習?

我永遠記得,國中二年級的時候。我們美術老師給我們用太鼓達人的音樂遊戲做了一項測試:「你是什麼類型的學習者」。

很神奇的是,滿準的。

有同學是聽覺,有同學是視覺;最神奇的是,有同學是動覺。

對於聽覺型學生,聲音的輔助是必要的。

我,是視覺型學生,用看的方式學習,我可以更專注,更有效率。

而對於動覺型學生,他們需要實操。如果是一個化學式,最好能讓他們做做實驗。對於培養數感,或許能讓他們能觸摸,移動實體的物質做加減乘除,會比起抽象的符號更好理解。

而在台灣,我們採用的是制式教學而非個別教學。一開始走的路就是錯的,學生學不來,根本不奇怪。

未來,若能依學生個人特質進行分班,每班採取不一樣的教學方式。同時縮短教學時間,彈性授課,刪減掉大部分現在的課程,著重於興趣探索與人格培育,相信會有更好的成效。

成功的教學,是教你職場上會用的東西

我學過的最開心的一門課之一是哈佛CS50,這是一門全線上觀看YouTube影片的課程。

如果是全世界最好的師資團隊來教你,相信會是最好的學習方法。

以前,不可能。現在,甚麼都有可能。

未來的專業課程,只要不涉及實體操作的,都建議用線上觀看影片的方式進行教學。考核的主要方式,不以紙筆考試,改而以花費數天到數週side project進行。並以Demo口試說明side project的方式,確定你能理解並活用課堂知識。

Side project 是什麼?

Side project,顧名思義,是專案,學生需花費一段時間,從頭開始以個人或團隊的方式完成,可能有以下流程:

  1. 大目標設定
  2. 小目標設定
  3. 流程設計(若是小組進行,在此階段可以進行分工)
  4. 具體實操
  5. 反思、溝通與討論
  6. 最後修改

若是以團隊方式進行,建議增加匿名組內互評機制,Demo時隨機抽問組員問題,藉以防範分工不均現象。

這樣的方式,最接近職場生態環境。畢竟上班的時候,除非你是老師,不然可能沒什麼機會有選擇題、填充題這種紙筆測驗要應付。

專業課程老師,由於欲錄教學影片的關係,人數將大幅下滑,而這些老師,不再是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高中老師、大學教授,他們會是該專業領域的佼佼者。

比如資工科系,可能會有google的後端工程師、亞馬遜的機器學習專家、Apple的前端UI介面設計工程師來教學,教的是職場上的工具與實質遇到的困難,Side Project會是未來工作真正會遇到的類似專案,甚至能有產學合作之效。

同時,學校不再只教授過時的程式語言。而是開始教授整合性語言(涵蓋網頁開發、安卓APP設計與ios系統APP設計),如基於Dart開發的程式語言。

我上面講的這件事,聽起來很難發生,對不對?

但確實發生了,而且正在進行式。

Google、FB比起學校訓練的學生,更樂意聘請他們自己訓練的學生。

目前,各大科技業龍頭公司相繼舉辦自己的密集式訓練課程,媒合工作職缺,教授職場技能,打造出他們真正需要的人才。為期2~6個月,就能訓練出比名校出來有更好工作能力的學生。而參與這些課程,不需任何門檻,還能保證工作機會。

在一些特定課程網頁上,每個月1.2萬台幣,就可以參加這些全面遠距的bootcamp,除了有公司頒發的學程證書,更提供美國市場就業服務。

遠距學習的成效就我而言會更好,因為可以依照自己的tempo。但同時,我們依然可以維持少數的實體開班,支援不同的族群,提供客製化教學。

但上述說的完全遠距學習,只適用於部分科系。

更多科系,需要採用的是遠距+實體學習。比如醫師,雕刻家…而更詳細的部分,相信未來會有專業人士進行完善。

真正該學的,或許在大學學不到

跟2~6個月相比,訓練4年的大學生輸了。輸在專業能力無法完美對接工作。也就是說,從學校出來的學生擁有的技能,根本不是公司想要的。

而學習,本就是為了工作。從這個角度來說,大學教育,不可不謂之失敗。大學名校畢業,卻也不是沒有好處的。記得曾聽網路上的HR說過,雖然你的技能點沒點好,但是這張畢業證書,可以證明你的學習能力,足以在艱難環境(名校競爭)中撐過你畢業(聽起來有點好笑)。

另外,小標題有或許二字,這代表還是有科系能在大學時對接職場,如律師(大學基本上都在學習與資格考相關的法條)、醫師等…

我們花了大把時間學習專業技能來賺錢,卻忽略了學習投資

投資,在這個通貨膨脹,在銀行存錢亦即讓錢縮水的年代,是一個重要課題。未來的大學教育,我希望能有一半的時間花在正確理財觀念上。

多少錢可以退休?什麼是財富自由?房地產買賣知識?保險法規有哪些?債券是什麼?股市怎麼看?正確的投資心態是什麼?

2022是鋼鐵人與航海王橫行的一年,但也有散戶因為瘋狂的槓桿欠下數千萬。從小到大,都沒有人教過我們,甚麼是投資?

教育投資,並不是鼓勵炒股,畢竟風險一定存在。最重要的是,讓我們可以在保護自己的同時,穩當地累積財富,做好資產配置與管理。

要還房貸的話,佔每個月薪水比例多少最好呢?

什麼樣的債不能欠?什麼樣的遊戲不能玩?

在現在這個卡債族滿天飛、投機族滿口狂言、賭博遊戲屢見不鮮的時代,我們似乎不能完全把責任怪到這些生活失意的個體戶上,畢竟貪婪是人之天性,而是應該反思:「為什麼?這些事情這麼重要,卻沒有人教過我們。」

未來,資產配置與妥善理財,希望能納入體制教育,成為人人必修的一門課。

比起奔跑,我更希望你們能停下來

繞回正題,我想說的是:比起奔跑,我更希望你們能停下來。

我希望你們能健康,能快樂。雖然上面花了大把時間談論專業教育,比起這個,我更注重的是心理健康與人格培養,這也是為什麼,我在最後的篇幅要來談論這件事情。

如果你已經撐不住了,累了,在崩潰邊緣!答應我,考慮一下另一個選擇,停下來。

我生在台灣,長在台灣,所望之處,盡是焦灼,台灣人,從出生開始,就在趕,就在跟時間賽跑,瘋狂的前進,瘋狂的追求。

先上個雙語幼稚園好了,再上個國小資優數學培訓班,私立國中感覺不錯,明天可以去補個高中先修班,高中當然是能念第一志願最好,有能力的話,先學大學的微積分。大學的話,可以計劃留學,大二可以準備托福,最好顧著GPA,即使留台灣,推甄也方便,當然最好是可以出國。

當然,上面講的是我身邊的人。可能會和你的人生狀況很不一樣。

我最多,也只是想反映,這個社會老是告訴你,做的越快越好,累積越多越好。

但真的是這樣嗎?

我有次在Dcard上看到一名學生的留言:亞洲式的成功,在其他國家的人的眼中,是不以為然的。

我把這句話反覆咀嚼,時常拿出來提醒自己。

做的慢,沒關係,失去了,沒關係,失敗了,沒關係。

我花了20年學習成功。直到現在,我才發現,成功不用學,因為每個人都能優雅的成功。但你能保證你一輩子事事成功嗎?不行!

所以真正要學習的是:失敗,如何優雅的失敗?如何成功的失敗?

It’s never too late.

每個人的時區不一樣,或許,你正在一段關係、一場考試、一份工作、身體狀況、心理狀況上失敗了,但是,那又怎樣?

就像歌詞說的,如果天空是軟綿綿的棉花糖,就算塌下來又怎樣!

我們人,習慣把生命活得像打仗,活得像消耗,每天都在期待未來,等到嚥下最後一口氣的時候,會說:「我後悔…」有點好笑,但又很悲哀。

另外,我也觀察到,台灣的學生,甚至是全體亞洲人,都把生命活得像「一條」「單行」道。好像不走下去就必死無疑,但,你真的會死嗎?

真的,不可能轉彎,做個改變嗎?

真的,情願一直走下去嗎?

如果改變了,會發生最糟糕的事情是什麼,會比現在還糟嗎?

我現在偷偷小聲地跟你咬耳朵,想告訴你一個秘密:「人生,其實是一片曠野喔!」聽不聽得進去,就看你了!但我對你很有信心!

如果人生是一片曠野的話,你可以放膽跳躍,盡情奔跑,坐下歇息,但最快樂的,莫過於躺下來,你會發現自己的視野打開了!原來天這麼藍,雲這麼白,這個世界這麼美呀!

因此對於現在的孩子們,我想說:比起奔跑,我更希望你們能停下來。

另外,分享我很喜歡的一句話:「如果你現在在谷底,那就只剩下一條路了,那就是:往上!即使你躺在谷底,那也很好,因為無論如何,都不會再更糟了!你就放心的休息吧,伸展你的四肢,自在、快樂的在漆黑的谷底享受一下人生難得的獨處時光。」

此時不改,更待何時? 論未來的教育

老實說,我也不知道為什麼要在期末考前瘋狂的在半夜為大家打下這些字。

只是覺得:錯了!錯了!都錯了!

看著這個世界,我一直都覺得荒唐。

比如說,省下全世界的軍火費,我們將有經費供全世界每個人吃飽飯,而不是全世界每年有900萬人死於飢餓,每10秒就有一個兒童餓死。

我身邊的朋友,大多家境富裕,有聰明的腦袋和姣好的外貌,即使他們一生不工作父母應也能供應基本食宿。聽起來應該要活的幸福才對,但卻飽受心理疾患與身體疾病所苦。

每天上學時,我總能看見社區的許多老人,坐著輪椅,插著鼻胃管,斷斷續續發出一些不知所云的聲音。看著他們,我感到深切的悲哀,最淒楚的是,從他們的臉上,我讀不到悲傷,只能透過他們蠟黃色的眼珠子裡感覺到麻木,對生活的麻木、對痛苦的麻木,最可怕的是,還有日復一日的絕望。

生命,已索然無趣。長壽,真的好嗎?

對於我這樣一個敏感而年輕的靈魂,在最輕盈的年紀,卻有最深沉的悲哀,為我身邊千萬眾生、貧苦病殘而悲。

科技進步了,壽命變長了,時代先進了,此生我並無經歷戰亂,亦無切身之苦,本應欣喜無限,本應眾生皆圓滿,為何走到此時,唯餘無聲之悲鳴。

無明國家之貪,促使擴大疆土,烏俄之戰;錢財之貪,促使舉家躲債,無處可歸;情愛關係之貪,促使家破疏離,終生難破鏡重圓;名利之貪,促使精神耗損,永無止盡……

此時不改,更待何時?

貪之根源,乃是匱乏感。其來有自,與家庭教育、初期學校教育與人際關係,有密切的關係。

上面我們已經提過專業技能教育了!現在要來提的是我認為最重要的一部份,人格養成與同理心培塑。

這個部分,是最需要實體傳承的。

可以回想看看,你身邊是否有這樣的人?

正向、開朗,最重要的是,鬆弛感,他把生命活得很蓬鬆、很輕盈。好像下一秒離開世界,都無所畏懼,凡事皆可拋,心靜不染塵。

這種人,有一個特點,就是他的心,好像扎到地上,雷打不動,隨時定在心,隨時圓滿,還染著善意。

他身上有的,是一股:鈍感力。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現在的小孩大多非常敏感,情緒波動大,自我要求有的很高,有的很低,全部都很極端。

這來自於現在的資訊氾濫,加上3C產品普及,感官完全收攝不住,一個人注意力隨時在外面的五光十色,長期下來,自然無法收斂注意力,甚至會有注意力無法集中的問題。會變得很浮,不沉穩。就是有點心理學中的其中一種心理疾患bipolar disorder的感覺,上下震盪大,容易痛苦。非常容易受到他人評價影響。當然,上面提到的只是小部分原因,還有更多的因素,但礙於篇幅,此處暫且不提。

比起動,現在的小孩更需要的是靜,這裡講的靜不是坐著胡思亂想,是完全寧靜,寧靜到底,就像無夢深睡那樣的,頭腦徹底安靜,收攝感官。

比起做,現在的小孩更需要的是選擇停下來,選擇放鬆,選擇不做。

而最好的方法,就是接觸,接觸上面提過,有鈍感力的人。不用做什麼,單純的接觸,學習他的人生觀,價值觀,待人接物的道理。有時候,沒事做,就保持安靜,待在一處一起發呆。

接觸久了,孩子自然而然會變得很鬆弛,不容易受挫,也不會過於敏感。

當心境開朗,生命觀豁達,自然而然就會流露善意,對社會,對周遭,產生善的循環。

這,才是最重要的教育,也是我們真正要學的東西。畢竟專業技能幾乎都能自學成材。但是一份豁達開朗的人生價值觀,一股隨時願意放下的鬆弛感,才是真正需要在幼年時期,深深扎入每個人心中的東西。

後記:

小時候,看到聖經上耶穌說,有人搧你巴掌,要把另一側也給他搧。身為一個沒有宗教信仰的人,當時看到覺得很納悶,為什麼,能做到這樣還不生氣?

同時,也產生了一個願景,如若未來,人人都能有這麼大的鬆弛感,萬物皆能拋,臉能拋,痛苦能拋,身體能拋,名利皆可拋,關係可拋,生死可拋,無懼一切,是不是人就不會痛苦了?

曾經以為人類要能進化到這樣的胸襟要很遙遠的一段距離,但最近,忽然又覺得可以抱有一點希望了!這個希望,當然不是完全像上面所說的任人毆打。而是在維護自己本身權益的同時,能有這樣的胸襟,取得一個平衡,減少執念。

因為一旦有執,必會痛苦。比如說,若我對分數有執,我能保證我一輩子都100分嗎?不行!那我考60分的時候是不是就會淚如雨下了。

這邊的分數,可以替換成金錢,關係,生死,健康,權力或名譽,甚至是他人對你的看法……一切皆可成執。

這世界上大家都有不擅長的東西,唯有一件事,是數十億人皆擅長的,名曰痛苦。

我們都擅長感到痛苦,擅長煩惱,不是嗎?

但我心中有一個理想國,這個理想國,從教育做起,貫穿人的一生,是一種胸襟,一種價值觀,一種善念,是豁達,是鬆弛。這,是一個我綜觀自己20年來的人生,對於眾生皆苦的一種解方。

我自己目前做的也還不夠好,基本上會在敏感、執著,與鬆弛、自在這兩種不同類別的狀態反覆橫跳,就我自己的觀察,可以透過大量運動、與大自然接觸、行善、正向到底、頭腦放空,長時間不生一念、充足睡眠等等…方式達到。

如果,隨時隨地能提醒自己,看萬物皆美,並且能做到,那就差不多了!

arrow
arrow

    夏雨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